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发布时间:2010-03-20   信息来源:通识与人文教育学院     作者:   点击:

            《经济数学》课程是我院财经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它不仅能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乃至科学的世界观。特别是经济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由于传统的经济数学教学与实际问题衔接不够,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总是“按部就班”地被朝着固定的方向引导,忽略了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加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突出,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疲于赶教学进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精讲细讲的内容难以展开论述,使数学基础普遍薄弱的高职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又不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经济数学》教学改革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基于上述现状,结合我院课程建设任务,特提出《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结合国家、省面向21世纪教改工程的实施,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线,以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为重点,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财经类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为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打好数学基础。
      二、教学改革的目的和目标
      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确定了高职层次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基础理论课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教学改革思想,所谓“必须”是指高职层次人才培养规格之所需,所谓“够用”是指满足专业课程及工作之需要。依据高职高专对《经济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调研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对《经济数学》进行全面改革。调整课程内容,减少不必要的数理论证和数学推导。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引入数学模型,开设数学实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将经济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意识,并培养学生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力求达到以知识应用为目的全新的《经济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把《经济数学》课程建设成为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三、教学改革内容
      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改革教学内容
      以高职教育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准绳,切实贯彻“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进一步广泛征求各专业意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时数,编写全新的《经济数学实训》教材,编选与专业联系紧密的案例模型和习题,淡化数学课本身的理论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加强实际应用;降低深度,拓宽广度,抓住本质,突出应用,配合专业搞好课程开发。及时把教改研究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得当处理。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
      教学内容的安排:分模块教学——基础模块+实训模块。
      教学时段的安排:“3+2”模式——基础模块(3课时/周,第一学期完成),实训模块(2课时/周,第二学期完成)
      基础模块(基础内容):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及应用等。重点是概念、性质及解题方法,为专业课和学生后续发展准备必要的数学素养。
      实训模块(主要体现在应用方面):根据财经类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把各专业教学当中出现的典型的实际经济问题归纳为各种数学模型,如复利模型、边际分析模型、弹性分析模型、最小投入与最大收益模型等,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开设数学选修课。给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选修课,为他们能更深入的学习财经专业课和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一是把教学活动的主体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二是以优化智能、提高素质为核心,把教学活动的主线从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着重开发学生的能力上;三是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自由度”,使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灵活运用“学导式”、“发现式”、“讨论式”、“案例驱动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探究尝试建构主义提出的“支架式”、“抛锚式”、“训练式”、“协商式”等教学形式,多法互补,因材施教。教师要善于引导,因人施导、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信息收集与加工能力。
      (三)改革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制作电子教案,开发、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清单和网络资源信息,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授课教案、课件、习题、参考文献目录、教学录像、各种教学文件等,为教学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立体化网络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改工作的进程
      根据方案中的工作内容及特点,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广泛征求各专业意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整合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标准的修订。
      第二阶段(2010年5月—2010年9月):编写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经济数学实训》教材。
      第三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编写与《经济数学实训》相配套的课件、习题等。
      此方案如果能获得学院的批准,我们将在2010级开始实施。
      
    《经济数学》课程是我院财经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它不仅能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乃至科学的世界观。特别是经济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由于传统的经济数学教学与实际问题衔接不够,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总是“按部就班”地被朝着固定的方向引导,忽略了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加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突出,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疲于赶教学进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精讲细讲的内容难以展开论述,使数学基础普遍薄弱的高职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又不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经济数学》教学改革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基于上述现状,结合我院课程建设任务,特提出《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结合国家、省面向21世纪教改工程的实施,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线,以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为重点,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财经类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为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打好数学基础。
      二、教学改革的目的和目标
      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确定了高职层次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基础理论课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教学改革思想,所谓“必须”是指高职层次人才培养规格之所需,所谓“够用”是指满足专业课程及工作之需要。依据高职高专对《经济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调研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对《经济数学》进行全面改革。调整课程内容,减少不必要的数理论证和数学推导。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引入数学模型,开设数学实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将经济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意识,并培养学生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力求达到以知识应用为目的全新的《经济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把《经济数学》课程建设成为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三、教学改革内容
      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改革教学内容
      以高职教育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准绳,切实贯彻“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进一步广泛征求各专业意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时数,编写全新的《经济数学实训》教材,编选与专业联系紧密的案例模型和习题,淡化数学课本身的理论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加强实际应用;降低深度,拓宽广度,抓住本质,突出应用,配合专业搞好课程开发。及时把教改研究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得当处理。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
      教学内容的安排:分模块教学——基础模块+实训模块。
      教学时段的安排:“3+2”模式——基础模块(3课时/周,第一学期完成),实训模块(2课时/周,第二学期完成)
      基础模块(基础内容):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及应用等。重点是概念、性质及解题方法,为专业课和学生后续发展准备必要的数学素养。
      实训模块(主要体现在应用方面):根据财经类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把各专业教学当中出现的典型的实际经济问题归纳为各种数学模型,如复利模型、边际分析模型、弹性分析模型、最小投入与最大收益模型等,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开设数学选修课。给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选修课,为他们能更深入的学习财经专业课和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一是把教学活动的主体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二是以优化智能、提高素质为核心,把教学活动的主线从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着重开发学生的能力上;三是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自由度”,使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灵活运用“学导式”、“发现式”、“讨论式”、“案例驱动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探究尝试建构主义提出的“支架式”、“抛锚式”、“训练式”、“协商式”等教学形式,多法互补,因材施教。教师要善于引导,因人施导、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信息收集与加工能力。
      (三)改革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制作电子教案,开发、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清单和网络资源信息,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授课教案、课件、习题、参考文献目录、教学录像、各种教学文件等,为教学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立体化网络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改工作的进程
      根据方案中的工作内容及特点,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广泛征求各专业意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整合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标准的修订。
      第二阶段(2010年5月—2010年9月):编写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经济数学实训》教材。
      第三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编写与《经济数学实训》相配套的课件、习题等。
      此方案如果能获得学院的批准,我们将在2010级开始实施。
      
                                                                                                                基础部数学教研室
      
                                                                                                                        2010年3月

    学校地址:

    成都市龙泉驿区驿都西路4111号 邮编:610101

    联系电话:

    028-84642011(含传真)/ 028-84642001(值班)
    028-84642024(招生就业)

      书记信箱         院长信箱      
    • b站

    • 抖音号:scpcfe

    • 视频号

    • 微博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蜀ICP备09007706号    川公网安备 51011202000168 号    版权所有 新利18在线登录平台 - 新利18官方网站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