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门、各二级学院:
“成都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研究中心”是成都市社科联授牌并资助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四川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中心”是四川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根据《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20年试行)》及《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06年试行)》要求,中心决定开展2021年度中心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作出的“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部署,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为四川省委和省政府﹑成都市委和市政府工作大局服务,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
二. 课题资助额度及结项要求
本中心2021年度课题分为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自筹项目三类,级别认定均为厅局级。中心欢迎申报人自筹经费申报,自筹项目结项优秀的,中心将再给予一定后期经费支持。
重点课题资助额度为0.6万元一项。重点课题研究时间为两年,最长不超过三年。重点课题结题应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1篇或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
(2)公开出版专著1部。
一般课题资助额度为0.3万元一项。一般课题和自筹项目研究时间为一年,最长不超过两年。一般课题和自筹项目结题应满足以下条件: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
三.申报流程及申报要求
课题申报者可根据选题方向或自拟题目进行申报。申报者须统一填写《课题申报书》与论证活页(见附件1﹑2),并将电子版与纸质版申报材料报送科研与发展规划处803办公室。课题申报截止日期为2021年5月24日。逾期不予受理。
申报重点项目的负责人须具有副高(含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或主持完成过省厅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申报一般项目的负责人须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或具有硕士学位。
每位申报人每次只能申请一项课题;本中心已立项的课题在未结项之前,课题主持人不得再次申请本中心课题;课题申请人不得以已公开发表或出版的各类学术研究成果申请本中心课题。
凡正式出版和内部辑印的本中心科研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必须加注标识,证明该专著或论文系成都师范学院“成都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研究中心”或“四川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中心”课题研究成果,并注明课题编号;专著形式的科研成果要在前言或后记中标明本中心相关信息(如受中心资助或作者在本中心所任职务等),凡未标注以上信息的成果将不予结题并取消相应课题资助。
四.选题方向
(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成都(四川)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成都(四川)现代农业融入双循环新格局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4).成都(四川)现代服务业业融入双循环新格局高质量发展路径研
(5).成都(四川)现代制造业融入双循环新格局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6).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支撑成都融入双循环新格局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7).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支撑成都(四川)融入双循环新格局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8).城乡融合促进成都(四川)融入双循环新格局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9).双循环新格局下成都(四川)营商环境优化路径研究
(1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融入双循环新格局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11).双循环新格局下成都(四川)产业链与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研究
(12).双循环新格局下成都(四川)企业的适应性对策研究
(1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科技进步促进成都(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14).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成渝地区科技创新的战略要求与实现路径究
(15).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成都(四川)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研究
(16).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成都(四川)如何扩大优质消费需求
(17).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成都(四川)如何扩大优质投资需求
(18).双循环新格局下四川省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19). 双循环新格局下成渝双核经济辐射力研究
(20). 双循环新格局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指数研究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 王玉 谢婉莹
联系电话:028-84642053
电子邮箱: 2715794054@QQ.COM(发送电子邮件的主题请填写“成都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研究中心课题申报+申报者姓名+具体题目+所在单位信息”。示例:“成都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研究中心课题申报/四川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中心课题申报+李某某+课题名称+××大学××学院”)
科研与发展规划处 2021年4月19日
附件:1.课题申报书
2.论证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