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正文

就业法律明,毕业方向清——工商管理学院成功举办“2025届毕业生就业法律知识讲座”

信息来源:工商管理学院 发布日期:2024-11-18

摄影 审稿 陈世平
责编

进一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法律知识视野,提升其就业法律意识,增强其识别和防范求职陷阱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法律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工商管理学院于2024年11月13日在至诚楼B113举行了“2025届毕业生就业法律知识讲座”。

讲座邀请了阿尔阿且老师作为主讲嘉宾,他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未来就业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阿尔阿且老师将就业道路上常见的陷阱概括为十个方面:一、境外高薪诱骗陷阱;二、传销陷阱;三、黑中介陷阱;四、“刷单诈骗”陷阱;五、“内推”陷阱;六、“猫腻合同”陷阱;七、“假试用”陷阱;八、“扣证件”陷阱;九、虚假信息陷阱;十、“培训贷”陷阱。关于十个典型“陷阱”,最为常见的是要求毕业生缴纳所谓的“培训费”“押金”“服装费”等才能获得工作。法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得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费用。一旦收取,就可能构成诈骗行为,因为这是非法占有求职者财务的手段。

对于如何防范以上情况,阿尔阿且老师提出首先应该仔细甄别招聘信息,优先选择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正规招聘网站(具有相关资质和良好的口碑的)、知名企业的官方网站等渠道的招聘信息。收到招聘信息后,务必核实企业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的注册信息、经营状态、经营范围等,确认企业是否存在且正常经营。如遇以上情况如何维权,阿尔阿且老师讲到一旦发现自己可能遭遇就业诈骗后,应第一时间全面收集证据。聊天记录、短信、电子邮件等电子通信内容要完整保留,通过银行转账、电子支付平台的转账记录也要妥善保存。若毕业生因就业诈骗遭受了经济损失、劳动权益受损或其他损害,可以依据收集的证据申请劳动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的民事权益,让诈骗分子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

此次讲座不仅为毕业生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更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希望毕业生们在未来的求职和职业生涯中,不仅要追求个人的职业发展,更要注重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安全的就业环境。